- 曲高和寡
-
戰國 楚 宋玉 《對楚王問》: “客有歌於 郢中 者, 其始曰《下里巴人》, 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。 其為《陽阿》、《薤露》, 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。 其為《陽春白雪》, 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。 引商刻羽, 雜以流徵, 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。 是其曲彌高, 其和彌寡”。 意謂曲調高雅, 能跟着唱的人就少。 比喻知音難得。 後亦以“曲高和寡”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, 能理解的人很少。
《藝文類聚》卷四四引 三國 魏 阮瑀 《箏賦》: “曲高和寡, 妙伎難工。”元 耶律楚材 《評唱天童拈古請益後錄序》: “獨洞下宗風, 未聞舉唱, 豈曲高和寡耶?抑亦待其人耶?”《老殘游記續集遺稿》第五回: “我在省城只聽人稱贊 靚雲 , 從沒有人說起 逸雲 , 可知道曲高和寡呢!” 周而復 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二七: “工商界大多數人, 老實講, 是比較落後的。 曲高和寡, 容易脫離群眾。”
Ханьюй Да Цыдянь. 1975—1993.